日落的八分钟,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

日复一日碾轧着众生,轧出焦灼与疲惫。键盘敲击的声响此起彼伏,电话铃音刺耳,而地铁车厢中人的呼吸凝滞,彼此拥挤之间,竟也再寻不见一丝缝隙。
我伫立于都市楼群的缝隙之间,抬头望去,夕阳正缓缓西沉,那余晖温和地漫溢着。如同药片溶解于水,这八分钟的夕照,亦在无声无息中融入了城市的喧嚣—它不声张,却开始熨平我们脸上紧锁的皱纹,稀释那些无形中勒紧心头的重负。

我仰首望去,光芒正温柔地抚过冰冷楼宇的轮廓,给棱角分明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柔和的琥珀色。光渗入我的关节缝隙,如膏药般敷在酸痛的肩颈之上;它又轻轻抹在太阳穴,像一只暖手按揉着白日里纠缠不休的头痛。连那些被生活磨出毛边的喧嚣,也仿佛被天空上燃烧的云朵悄然吸食了去。原来黄昏竟如此短暂—短于电梯下降的时间,短于低头看一次手机的瞬间,短于一声叹息在空气里消散的须臾。

当最后一点光沉入楼宇的暗影,我轻轻吁出一口长气。日头已落,夜色开始铺展,如同布洛芬药效终有尽头,夜色亦将收回所有止痛的承诺。可那被黄昏熨帖过的身体深处,却终于挣出了一段轻盈的空白。

这八分钟的良药,已悄然松绑了我们身上紧绷的绳索。
19thFIRST 5分钟「超」短片:一场奇妙的“大银幕刷短视频”体验

第十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将于2025年7月20至28日期间举办,影展不仅是青年电影成果的展示窗口,更是对电影生态健康状况的一次深度透视。本届影展由伊莎贝尔·于佩尔(Isabelle Huppert)担任评委会主席,宋晓杰、文牧野、许月珍、易烊千玺、赵小丁六位共同组成主竞赛评委会。西部影谈四年持续相伴FIRST,以电影热爱者的赤诚、参与者的姿态、观察者的视角,深度融入并报道 FIRST 青年电影展的肌理。

超短片竞赛入围单元共有20部作品,滑动片单,有的作品卡准5分钟,有的作品仅有1分49秒。“超短片们”被排列组合成一个节目进行展映,观众坐在奥斯卡影城最大的影厅里,将这几日因不断观影和赶场的疲惫身体陷入柔软的皮质沙发里,而后抬头、仰望银幕。
这是一场独特且奇妙的“大银幕刷短视频 ”的体验。
但是,我们所看到的真的只是短视频吗?
超短片一部部放映结束,随之而来的是热烈的掌声,一浪高过一浪。观众为创作者用手机、监控等轻量化工具捕捉到的生活质感与独特影像美学而鼓掌,为微观叙事中对家庭羁绊、技术异化、性别凝视等时代症结的深刻剖析而激动,为极限时长里,那些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、生命流逝所承载的真挚情感而落泪。当20部超短片悉数展映完毕,对于我们而言,颁奖礼上即将公布的奖项归属似乎不再重要。当观众穿梭在5分钟的影像中,那些独特的生命体验、情感之美,已经为每一颗困顿的内心赋予疗愈的效果。

/本届FIRST超短片颁奖现场
西部影谈持续多年关注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。2023年,在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《为抵达大银幕的梦想!电影市场单元与超短片单元回顾》(点击跳转)中,我们写道:“当我们在影院观看超短片时,我们经常会感到超短片并不适合在大银幕上展映。大银幕是主办方给予大众创作者展示的舞台,而小屏幕却是超短片单元诞生及成长的母体,正是因为大银幕与小屏幕之间的割裂,造成了一种错位。”当观看完今年的超短片后,我们看到了这种“错位”逐渐回归正常,一方面是短视频已经彻底掌控我们的媒介感知成为习以为常,而另一方面是超短片影像质感与叙事的提升,让我们在大银幕上感受到一种新的可能:手机影像突破技术瓶颈,呈现电影肌理。
再往前回溯,六年前,那个印刻在所有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成为了超短片单元的开端。而六年后的今夏,人工智能来势汹汹,再次在超短片单元的发展历程上,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们恐惧着AI,又依恋着AI,就像一对恋人不断拉扯着,产生最迷人的张力。在超短片单元的媒体发布会上,评委鲍德熹异常严肃,他不断强调着:“年轻的创作者们一定要学习新技术,拥抱新技术。”与之相应,在今年的超短片竞赛入围单元里,我们看到的AI与传统影像的碰撞,是柔和且有温度的相融,又不乏深沉的思考与反省。
以下是本届超短片竞赛入围的荣誉名单:


超短片如何重塑我们的“看见”?
作者:孙静

当真正“被手机养大的一代”开始用他们最熟悉的工具对生活进行深度发言,第19届FIRST超短片单元便成为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。本届单元共征集603部作品,20至25岁的年轻人构成创作主力。其中,超过四成的作品主要使用手机拍摄。手机凭借其轻便性与即取即拍的特性,已成为创作者感官的延伸,在影像表达日益重要的当下,手机不仅重塑着观看方式,更极大地拓宽了“创作者”的边界,赋予个体自由表达与创作的权利。过去五年的实践已然证明,这方寸之间的手机镜头,蕴藏着捕捉生活质感与电影美学的无限潜能。
与长片、短片相比,形式的多样性 在超短片单元中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。竖屏、定格动画、拼贴、AI影像、木偶戏、桌面电影、监控叙事等丰富的形式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场,使超短片单元成为新锐创意与独特表达率先破土的沃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创作者的心态也在悄然转变。越来越多的作品不再执着于在五分钟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,转而聚焦于捕捉那些瞬间的念头与流动的情绪。这些短暂却有力的表达恰恰印证了,方寸之间的影像同样能承载深沉的思考 ,并为我们开启新的表达维度。

/本届FIRST超短片颁奖现场

/本届FIRST超短片入围展映现场
轻量化创作:工具下沉与美学新生
2025年FIRST超短片单元中,监控探头、手机镜头、行车记录仪、运动相机等非传统设备成为创作主力军,当创作工具从专业摄影机下沉至随身设备时,“非专业设备” 被赋予了全新的美学重量。

/本届FIRST超短片颁奖现场
监控叙事
开场影片《阿珍》以一年间的监控影像切片,编织出爷爷奶奶朴素的爱情诗篇。爷爷看似埋怨奶奶“瞎晃悠”的刀子嘴下,深藏着无声的关切。画面中,奶奶怀抱猫咪静坐门前的日常,与一年后爷爷离世、她独自抱着猫融入沉沉夜色的孤影形成对照。导演巧妙的利用了监控固有的缺陷(固定构图、低画质),强化了生命的流逝感,使其成为时间无情的沉默见证。
分屏叙事
《我的猫有分离焦虑》讲述被养猫“束缚”已久的女孩决定出门旅游,真正离家后却并未收获预想中的自由。影片创新性地采用分屏,拼贴出一张“思念之床”:画面被均分为三部分,床的中间是在外旅行的作者,两侧则是在家安睡的小猫。物理空间的分离反而更强烈地映照出情感的黏连,冰冷的监控客观性在此转化为叙事张力的源泉。

/超短片《我的猫有分离焦虑》剧照
视角转换
《家庭套餐》则以“修鸽笼”为线索,从小女孩的角度展现婆婆和母亲的斗嘴,用5分钟串联起三代人之间的互动。片中更创新地采用手机模拟蚊虫视角,在摇晃的镜头中扫描墙壁上的家庭合照,使日常物品成为了探索家庭记忆的工具。导演也在映后分享说手机的拍摄确实有个更大的可操作性空间,一些调度也是更加容易了。
轻量化创作不仅是技术平权,更迫使所有创作者重新找回对拍摄对象本身的兴趣 。当手机成为FIRST超短片的主力,我们看到一种根植于日常的美学。这些设备从工具变成“时间的见证者”,在非专业的外表下,它们用粗糙的真实感打破了精英主义的影像垄断。

/超短片《家庭套餐》剧照
微观叙事中的时代显影
19th FIRST超短片入围影片通过聚焦普通个体的处境,揭示数字时代的情感问题与现实困境。人工智能对亲密关系的异化、疾病对亲情纽带的冲击、狭小空间中的孤独感以及性别凝视中的权力关系,这些作品将外部的社会问题融入家庭餐桌、汽车空间、虚拟对话等个人生活场景。其力量在于用具体的生活片段取代宏大的叙事,将时代的洞察蕴藏在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中。

/本届FIRST超短片颁奖现场
《吃饭了妈》用“妈我饿了”的重复台词串起三代女性,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却唯独没有忘记那句:“吃饭了吗”。片中不断嵌入图片呈现当下破败的家,家庭却再也难聚齐。《平均15.8075》则聚焦一家四口在63.23平方米空间内的生存状态。每一天,每个人都渴望逃离,都在拥挤中体味着孤独。作者将家庭关系量化为理性精准的数字,用以探讨感性的亲情羁绊,揭示了“家庭既是私密情感的容器,更是社会结构的缩影。”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个体经验的私密表达,更是对城市化进程、老龄化社会、情感异化等时代症候的深刻凝视。

/超短片《吃饭了妈》剧照
《邦德桥》描绘了一对男女在AI恋爱指南操控下的机械约会(黑白画面)。当对话设备意外断电,世界瞬间迸发色彩。男生为充电支开女生,真相却随之揭晓:女生颈后同样植入设备。最终,两人抛弃AI指令,在打破“正确话术”的亲吻中,让黑白世界消融于真实的对话。短片以黑白象征算法规训下的情感荒漠,AI的“正确话术”本质是数据模型对人性的绞杀。现实中,交友软件的模板化聊天、约会攻略的标准化流程,正将人类最私密的情感压缩为可量化的代码。两人抛弃设备的行为,则隐喻着真正的亲密或许需要一次“技术降级”。
《凝视者 的来信》从被凝视者的视角出发,展现无处不在的对女性身体的窥探。当凝视者被发现时,他们会说“发现又如何呢”。画面中的镜头扫过女性身体局部(腿、腰、面部)时,正如消费文化中"美腿丝袜""纤手护手霜"等广告对女性身体的符号化切割;凝视者那句"发现又如何?"的挑衅,揭露了父权结构对于“凝视”暴力的免责机制。
微观叙事并非回避宏大议题,而是以具体细节剖析时代症结,在家庭关系、城市居住空间、技术应用等层面揭示深层问题。当镜头深入生活细节,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现象才得以浮现出来。

/超短片《邦德桥》剧照
极限时长下的叙事抓眼术
在仅有300秒的创作窗口内,超短片创作者面临着最严苛的叙事挑战:如何在瞬间抓住观众眼球,并高效传递情感?
《从未离去》讲述了女孩用影像怀念故人,男孩则通过女孩的DV,去到女孩以前所去过的地方,做着和女孩同样的事。它没有线性讲述两个时空的故事,而是通过分屏和画中画技术,将“现在进行时的男孩”与“DV记录中过去的女孩”并置于同一画面,瞬间建立了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,DV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通道,大大提升了叙事效率和情感浓度。
《交错》采用一镜到底强化沉浸感,其核心技巧在于精心设计的“戏中戏”结构。影片呈现一个剧组拍摄警察被反派抓的场景,关键转折在于演员的出戏。先是警察恍惚间脱离剧本回归自我,接着反派也意外穿越回现实。“戏内/戏外”双重空间的混淆与演员身份的瞬间切换,彻底打破了观众对真实的预期。这种“装置反转”也是在极短时间内提高了叙事的密度。

/超短片《篱笆房、苹果园》荣获评审团大奖
《篱笆房、苹果园》记录了创作者对北京地铁八号线各站命名展开的联想。影片没有平铺直叙对北京的感受,而是以“地铁站命名”和“味道联想”作为独特的感官锚点(如:“酒仙桥站是不是李白的老家呢?”、“瀛海站是一片汪洋大海吗”),配合AI生成的视觉片段,将抽象的城市印象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,迅速建立与观众的共鸣。AI技术在此并非噱头,而是拓展视觉表达、强化感知的实用工具。
《上下》捕捉了了数十次的电梯门开关的瞬间,记录下十多户家门前的杂物景象。创作者利用电梯,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中,实现了不同家庭生活片段的快速切换与并置,构建了一个浓缩的“情感宇宙”,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和疏离感。

/超短片《上下》剧照
5分钟的极限时长迫使创作者放弃传统铺陈,转而探索高效的叙事策略,以快速吸引观众并传递情感。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,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(如分屏、AI生成)或创新的时空结构,在极短时间内传递情感、引发共鸣。《从未离去》的共享画框、《上下》的垂直电梯、《交错》的戏中戏崩解、《篱笆房》的地铁站联想,都是这种精密叙事设计的体现。 极限时长非但不是限制,反而成为激发叙事创新的催化剂。
超短片以其轻量化的创作方式、聚焦个体的微观视角以及在极短时长内的叙事创新,证明了深刻的表达无需冗长的篇幅。这不仅彰显了影像创作的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,更在实质上重新定义了“创作者”的边界与影像表达的本质,即人人皆可成为时代的记录者。

/超短片《篱笆房、苹果园》剧照

西部影谈编辑部连续四年 邀请学者、媒体人、策展人和影评人发起FIRST「西部影谈场刊」 ,丰富电影节评论生态与多元对话语境。场刊采用标准化评分体系:五星满分制,给分间隔为0.5星,0-5星分别为0-5分,得分为平均数值。


相关问答
【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飞行,顺风飞需要55分钟,逆飞行需1...
[最佳回答]设飞机时速为X千米/小时(X+15)×55/60=X-1555X+825=60X-90060-55X=825+9005X=1725X=345345-15=330飞机无风时的速度为345千米/小时,两城...
如何2分钟将销售报表按城市拆分到10张表中?
将数据按城市拆分在不同的表格中。一、利用数据透视表步骤如下:1、生产数据透视表具体步骤:选中数据源表格,点击菜单“插入”中的“数据透视表”将“地区...
广东某沿海34线城市,沿海边,去高铁站10分钟,当地CBD的房子值得入手么?
谢谢邀请。哈,这位朋友的现状和十几年前的我一模一样,只是当时没有你的收入多。当时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广州与珠海两地跑,在广州看了不少楼盘,最后看好了星河湾...